时间:2022-12-14 18:33:34 | 浏览:2326
农历正月初一春节,即农历新年,是我国和全球华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。一直受我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,如汉字文化圈的韩国、朝鲜和越南等国也将农历新年视为一年最重要的日子。春节在公历的1、2月份,以我国的气候,除南方极少数地方外,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冬季,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零下冰冻天。那么,为何将处于冬季的农历新年取名为“春节”呢?
民国才有“春节”
其实,现代意义上“春节”这一概念出现得很晚,是民国初年才有的。农历正月初一古称“新年”“元旦”“岁首”,正规场合一般称“元旦”,俗称“过年”“过新年”,是汉族传统四大节日之首。宋代吴自牧《梦梁录·正月》写道:“正月朔,谓之元旦,俗呼为新年。一岁节序,此为之首”。在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的字典《说文解字》里,“元”指“始”;“旦”则解释为:“明也。从日见一上,一,地也。”“旦”是个会意字,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,就是早晨的意思。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,所以称“元旦”。
“旦”字的演变
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帝王刷存在感改元,朝代刷存在感改历。春秋以来,为了否决前代,我国许多诸侯和帝王都进行了改历。战国时期,秦昭襄王改用《颛顼历(古六历之一,系托古)》,以十月为岁首。汉初并未改历,后为纠正颛顼历的错误和树立汉朝权威,汉武帝下令制订了《太初历》,改用正月初一为岁首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因此明言:“正月旦,王者岁首。”
这种伎俩也被后世沿用,咸丰元年(1851年)闰八月一日,太平军攻克永安州(今广西蒙山)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,史称“永安建制”。为了对清朝“正朔”进行公然否定,洪秀全正式颁行了冯云山所创制的新历《太平天历》,以立春为岁首。“天历”颁行最大的考量是出于政治方面,将流传两千多年的农历视作“妖历”,严禁人民过农历新年。它实行于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,即清咸丰元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乙未,1852年2月3日。
上书太平天国年号的营业执照
1912年1月1日,中华民国成立,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;同时发布《中华民国(临时)大总统孙文宣言书》。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“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”。从此,“元旦”不再是正月初一的名称,变成了西历新年的称呼。次日,为了表示和旧时代决裂,他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出了《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》:“各省份都督鉴:中华民国即日起改用阳历,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。经各省份代表团决议,特由本总统颁行。订于在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,请布告,孙文。”
《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》
也就是说,“元旦”一词系中国原产,并已沿用数千年;但现代意义上的“元旦”其实是孙中山定的,只有一百多年历史。无独有偶,日本明治维新后,为了表示脱离旧时代,采取“脱亚入欧”政策。1872年12月3日,日本改用西历,规定明治六年(1873年)1月1日起废除农历,并曾禁止民间庆祝农历元旦。新年也随之改为西历1月1日。
明治初寺庙过旧历新年的日本人
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,起初一度规定新年、元宵、端午节、七夕、重阳等农历传统节日,一律改成按阳历对应的日子过(日本就是如此操作)。但数千年习俗又岂是一朝可以改易的,民间仍然按照传统沿用农历,在正月初一过元旦。从鲁迅日记可知,民众并不接受“新元旦”,而习惯于“旧元旦”。1913 年2月6日,“旧历元旦也。午后即散部(步)往琉璃厂,诸店悉闭。”
1913年1月21日,为了顺应民意,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递交了《呈拟规定四节由》。文称:“定阴历元旦为春节,端午为夏节,中秋为秋节,冬至为冬节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,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,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,是否有当?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。”袁世凯阅后,全部同意:“据呈已悉,应即照准,此批。”23日,内务部要求各地顺应民意,尊重社会风俗习惯,以西历1月1日为元旦,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。这就是“元旦”被改名“春节”的由来。
《呈拟规定四节由》
冬季的“元旦”何以被称为“春节”
那么,朱启钤为何将处于冬季的“元旦”改名“春节”呢?这就要研究下“春节”的“春”是什么涵义了。如今,我们所理解的“春”一般指春季。西历3月起,太阳直射角度开始倾向北半球,因而气温开始升高。根据2012年出台的标准,春季的划分指标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℃且小于22℃。气象学上入春的标准是当滑动平均气温连续5天(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就是5天的平均气温之和再除以5)大于等于10℃,则从计算这5个滑动值所对应的9天实测日(滑动平均气温值是以当天和前4天这5个数据为一组求取的平均值,要确定入春时间至少需要9天的气温数据)平均气温数据中,选取第一个达到入春指标的日期,作为春季起始日。春节那天距离入春的标准远着呢——可见“春节”的“春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春季。从气候学上来说,我国东北地区一般在4月底入春;华北地区4月初入春;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下旬入春;只有在华南地区,立春节气可以作为春天的开始。
我国春季平均开始日期分布图
那么,“春节”的“春”是否指立春呢?《史记·天官书》也曾提到:“正月旦,王者岁首;立春日,四时之始也。四始者,候之日。”“四时”指四季,立春是四季的开始。此书的观点指是二十四节气意义中的春季,即从立春开始到立夏的前一日。“春节”的“春”是否指“春节”与立春日期相近呢?显然也不是,乙巳年春节在1966年1月21日,只比大寒晚一天;乙丑年春节在1985年2月20日,比雨水(19日)还晚一天。
至于天文学意义上的春季,是从春分(一般是西历3月20日或21日)开始到夏至结束,这与春节的日子更遥远了。
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成因图
“春节”的“春”确实是春季的意思,不过这个春季是农历意义上的春季。儒学经典名著《礼记》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,并由西汉刘向、戴德、戴圣增减编辑。其中有一篇《月令第六》,它按照一个12个月和年中,记述了政府的祭祀礼仪和禁令。它将12个月分别记为:“孟春之月”“仲春之月”“季春之月”“孟夏之月”“仲夏之月”“季夏之月”“年中祭祀”“孟秋之月”“仲秋之月”“季秋之月”“孟冬之月”“仲冬之月”“季冬之月”。伯(女为孟)、仲、叔、季是先秦常见的排序法,按上文所述,孟春、仲春、季春分别是正月、二月和三月。理解了这一点知识,也方便我们了解古籍或古碑文的形成时间,如下图石碑应该是天启五年二月初一(天启乙丑岁仲春吉旦)所立。
明浙江总兵何斌臣 “撑半壁天”碑
《月令第六》孟春月出现了“元日”一词,第一天便是农历元旦(元日),“是月也,天子乃以元日,祈谷于上帝;乃择元辰,天子亲载耒耜,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。”这更说明了春节的“春”是孟春,“春节”源于孟春第一天。
1949年9月27日,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,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;并保留民初名称,以西历1月1日为“元旦”,农历正月初一为“春节”。
不过,将“元旦”之名给了西历1月1日,并将旧“元旦”改名“春节”,也未解决所有矛盾;“元旦”对应的“元宵”仍旧是农历正月十五。日本由于将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按西历过,产生了更矛盾的现象。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在日本被称作女孩子的“桃花节”,改成西历3月3日后,哪里去看桃花。
不过,仍有汉字文化圈国家保留了农历新年原有的涵义。与中国大陆一样,韩国的新年(韩语:설날)一般指旧正(韩语:구정),而非西历新年。而越南更是保留了原来的名称,叫做元旦节(越南语:節元旦/Tết Nguyên Đán)。
过年了,过年了!公历、阳历、阴历、农历、夏历、汉历、殷历……可大家有没有想过,我们过的是哪种历法的年?这些历法对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影响?下面全是干货,值得收藏!阴历也叫做旧历、汉历、古历。是我国古代根据月球的月相变化规律所制定的。朔月,即完
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圣诞节25农历十一月初八日丁酉年【鸡】壬子月丙戌日宜祈福 斋醮 纳采 订盟 解除 架马 开柱眼 修造 动土 起基 上梁 归岫 盖屋 合脊 掘井 除服 成服 破土 栽种忌移徙 开市 入宅 安葬喜神月空 时阳 生气
元旦一过,中国人就开始等着过年了。于是,不少人最近都在查农历:今年过年是几月几日呀?过年是大事,国家也将春节定为十分重要的节日,假期天数和国庆假日相同。春节多是书面或比较正式的称呼,民间仍习惯称其“过年”。农历十二月三十日,是传统计年的最后
作者: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 周仲谋宁夏作家郭文斌的小说《农历》,试图通过对传统故乡的回忆,为现代人接续断裂的传统文化之根,呼吁人们回归久违的精神家园。在消费文化语境中,《农历》有着优美的意境和难得的祥和之气。小说把曾经的苦难化为
新华社天津2月5日电(记者周润健)5日,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,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。农历的第一个月不叫一月而叫“正月”,这是为什么?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。历史学者、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,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实践中,根据北斗斗柄
很多人认为:农历就是阴历,公历就是阳历,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。下面一文看懂这四种历法到底有什么区别。想了解这四个概念,首先需要知道古人用什么来衡量时间?最直观的就是一天,基本都是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衡量的。但是,用什么来衡量比一天还长的时
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不等于阴历,也不等于阳历。阳历、阴历是两种分类。公历、农历,以及“几月初几”,都是特定的历法。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,又有阴历、华历、夏历、汉历、中历等名称。所以,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。农历是阴阳合历,指兼顾太阳、月
新华社天津1月10日电(记者周润健)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10日,腊八节,喝着寓意吉祥如意的腊八粥,“年味”也越来越浓了。天文科普专家指出,同即将过去的农历辛丑牛年一样,即将到来的农历壬寅虎年也是一个平年,共有355天。“腊月
事实上,农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,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历法形式。在不同时期,曾经也被称为夏历和旧历,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阴历。简单说,农历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情况,而制定的历法。农历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,已经沿用了很长时间。它指引着中
2月3日,迎来2021年的“立春”节气,2022年的“立春”节气在2月4日,而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(俗称“牛年”)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到2022年1月31日结束,刚好避开了这两个“立春日”,从而出现我国传统历法中的“无春”现象,这样的